提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的性格?以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成语由来?的相关内容,许多人不太了解,来看看小臣的介绍吧!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的性格?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通常具有缺乏耐心、自信心不足、行动欠缺决断等性格特点。他们往往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习惯性地抱怨和自怨自艾,缺乏自我激励。
因此,他们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增强自信心,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才能避免败事的情况发生。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成语由来?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句俗话来比喻那种不仅办不成事,反而还捅娄子的人。这句俗语是怎样由来的呢?
相传,昔时有一书生,嗜书如命,“头悬梁锥刺股”的十年寒窗苦读,促使他一心考取功名。但几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他想:“一生的功名,在于成败之间。”
于是结婚成家有了儿子后便给大儿取名“成事”;小儿取名“败事”,书生望子成龙心切,对两个儿子管教很严。
一天,书生要出外办事,离家前交代妻子:督促两个儿子学习不可懈怠,并规定:除了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外,每日还要练习书法,规定大儿子写三百个汉字,小儿子写二百个。
妻子照办,每天日不错影地催促两个儿子读书写字。
日复一日,她估算着丈夫快要归来时,便亲自测试让儿子背书,还检查他俩各自写了多少字。
她数了数,结果大儿子少写五十个字,小儿子却多写了五十个。
书生归来后,问起两个儿子的学习和练字情况,妻子一本正经地如实相告:“背书如流水,字也写了,只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二人都是二百五。”
后来,人们把这当成笑谈。传来传去把它的意思给变了,成了一句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