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瓷怎么来的?
骨质瓷是于1794年由英国人发明的。
骨质瓷简称骨瓷(BONECHINA),学名骨灰瓷,是以动物的骨炭、粘土、长石和石英为基本原料,经过高温素烧和低温釉烧两次烧制而成的一种瓷器。
在元朝时代,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陶瓷带到了欧洲。
自此,中国陶瓷走俏欧洲市场。
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国陶瓷被许多皇室和贵族视为身份的象征,并且成为了珍贵的收藏品。
很多人争相研究和改进陶瓷的制作工艺,质瓷的产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
在1756年,一位英国人在原料配方中加入了动物骨灰。
这样,世界上第一件骨质瓷诞生了。
什么是骨釉?
骨釉
胎是骨,釉是衣。
瓷器主要由胎、釉及彩构成,瓷之成型关键在于胎。
骨质瓷(Bonechina):
简称骨瓷,亦称骨灰瓷,生产始于英国,学界一般认为第一个成功生产出骨质瓷的英国人是乔西亚·斯波德(JosiahSpode)(1755-1827年)。
乔西亚.斯波德将煅烧后的骨头与瓷土和矿物熔剂直接混合而成为传统的硬质瓷原料,在19世纪初试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