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纯理性批判主要内容通俗讲解?
1.纯粹理性的限制:
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些问题是不能通过纯粹理性来解决的。
2.后批判时代的哲学问题:
康德认为,哲学的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
过去的哲学已经无法回答现代世界所提出的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哲学的基础和方法。
3.形而上学的批判: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不可靠的知识来源,不能提供可靠的知识。
他试图将形而上学的概念转化为纯粹的概念,使之成为适用于科学的知识。
4.知识的条件:
康德认为,知识的条件不在于客观世界的本质,而在于人的主观能力。
他提出知识要以“经验的无限性为前提”,这意味着知识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理解,还要反映主观理念的限制和先验条件。
5.自由意志:
康德强调个体的自由和道德责任,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性和良心行事,而不是被其他因素所决定。
他将人的自由意志作为判断客观世界的基础,强调主体的地位。
综上所述,康德的纯理性批判是一种重建哲学的尝试,试图将哲学融合于自然科学之中,同时也尝试重新审视哲学的基础和方法,为后世的哲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为什么美学是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在写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后,为了其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又写了他的第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其上卷就是康德美学,康德美学是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以致有人认为康德研究美学问题并不是出于对美学的爱好,而是完全出于其哲学理论的需要。
其实,这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界而无法认识物自体,又经由《实践理性批判》的工作,认为物自体是理性信仰的领域。
这样一来,在知性的现象界和理性的超现象界,即在自然与自由、知性与理性之间,就存在着一条不逾越的鸿沟,以至从前者到后者不可能有过度。
而康德美学的建立是为了使《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得以沟通,使审美将自然领域引向自由领域,从而使其成为一个严谨的哲学体系。
这就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也就是康德研究美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