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故事全文?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
张飞对着刘备大嚷:
“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
”刘备却说:
“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
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张飞、关羽竭力劝阻。
关羽说:
“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
”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
“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
”刘备连忙说道:
“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
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
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
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
“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
“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
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
”刘备却诚恳地说:
“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
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
”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
于是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
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顾茅庐古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
我本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种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庐来拜访我,和我商量当时的天下大事,因此我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败,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之中奉行使命: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文言文三顾茅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不求闻达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已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三顾茅庐?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兵伐魏给后主刘禅写的一封表文,回顾了刘备的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目的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后主刘禅发奋图强,继承先帝遗德,治理国家,使他出兵打仗有个稳定的后方,并且表达了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三顾茅庐的意思是指一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或寻求帮助时经历了多次努力,才最终得到成功或得到帮助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故事《三顾茅庐拜周郎》,讲述了刘备三次来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最终诸葛亮认为刘备可用,加入了刘备的团队并最终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
因此,三顾茅庐也被视为是团队合作和及时察觉人才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