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名词解释?
曾侯乙编钟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大型青铜乐器,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的巅峰之作。
它有在不断修订和添加钟状乐器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演进和发展而成。
具有精美的工艺和华丽的外观,其音响效果也极为出色。
曾侯乙编钟被认为是古代中国乐器制作技术的高峰,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也表现了中华文明精神和创新精神。
曾侯乙编钟不仅在古代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赞誉,而且在现代的音乐界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为什么随州有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
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
钟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最初只有3到5件,到周朝增到9至13件,战国时发展成61件。
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其中1件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
编钟分八组,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
包括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及一件镈钟,共六十五件,总重量达2.5吨。
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
六十五件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
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十九件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四十五件钟上不权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
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
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
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湖北博物馆编钟在几楼?
曾侯乙编钟~位于一楼曾侯乙展厅!
拓展资料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
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
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曾侯乙编钟上的字是什么意思?
在曾侯乙编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2828字,加上钟架横梁、编悬配件上的铭文、磬铭文、磬盒铭文总字数3775字,这些内容是现在研究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
张硕表示,曾侯乙编钟铭文除了在音乐方面的价值之外,从书法的角度,也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地区书法艺术的水平。
郭沫若认为,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或装饰化,是春秋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
张硕表示,曾侯乙编钟铭文恰好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进程中的这一重要节点。
曾侯乙编钟上的错金铭文是中国文字向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战国时期错金工艺进一步发展,曾侯乙编钟上的错金铭文就是最好的证明。
张硕说,曾侯乙编钟上的错金铭文圆润秀劲、端严华丽,在金文中别具一格,其具有“字体修长秀美,笔势流畅飘逸,结构简繁统一,布局整齐有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