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是一个古代的典故,源于中国战国时期。
据传,赵国的国王赵盾曾向楚国借一块美玉,楚国国王春申君看中了这块美玉,便将其藏匿起来,不归还给赵国。
赵盾派遣了一位名叫石乞的使者前往楚国讨要美玉,但是春申君不肯归还。
石乞便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将一块与美玉大小、形状相似的石头磨成美玉的样子,然后将其献给春申君。
春申君看到这块石头与美玉一模一样,便将美玉归还给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典故。
“完璧归赵”后来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圆满完成,达到预期目标。
完璧归赵的意思和造句?
【完璧归赵wánbìguīzhào】: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造句
一、记住这个杯子完璧归赵的时候你一定要好好的道歉。
二、有各种各样状况报告,因为策展人员担心他们引以为傲的珍品不能完璧归赵。
三、岁的弟弟把我的作业本拿来当玩具,我想尽办法,最后动用了我的根棒棒糖,才让他完璧归赵,唉,吓死我了!
四、我们班的"破坏王"今天借了我的书去看,我提心吊胆地一整天都盯着他,生怕他把我的书弄坏了,幸好,他放学时终于完璧归赵了。
五、你放心,你那两件东西不久就会完璧归赵。
六年级下册课文《完璧归赵》全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
“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为什么会出现?
因为口口相传所以出现
完璧归赵的起因是秦国自恃强大,假意用十五个城换赵国的无价之宝和氏璧,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后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给物品的主人。
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
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
完璧归赵是民间故事吗?
完璧归赵不是民间故事,是历史故事。
赵王得了无价之宝和氏璧。
秦王听说后就想把璧骗到手。
于是派人写信给赵王,说是愿意用十五座城来交璧。
赵王一看便知这是个骗局,便叫大臣们前来商讨。
赵王召来了蔺相如,问他有没有好办法,蔺相如说他愿意带着璧去秦国,再见机行事。
蔺相如拿着璧来到了秦国,秦王拿着璧左看右看,对璧爱不释手,绝口不提拿城换璧的事。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换璧的诚意,就跟秦王说如果秦王逼他,他就跟璧一起撞碎。
秦王允诺把十五座城交换给赵国。
蔺相如说要举行一个仪式后才能交璧。
秦王只好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驿馆,叫手下先将璧送回赵国。
仪式结束后,秦王向蔺相如要璧,蔺相如就说他已经把璧送回赵国了。
秦王只好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中的“归”是什么意思?
完璧归赵成语,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缺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
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