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榜二榜是什么意思?
这个就是古人所说的科举考试中两榜进士的两榜。
在具体的科举考试过程中,于一省举行的“乡试”结果出来后,会予以放榜公示。
上榜者,即为通过“乡试”者,即成功获得了“举人”功名。
此榜称“乙榜”,亦称“一榜”如果能再顺利通过“会试”、“殿试”,便能成功跻身“进士榜”。
此榜称为“甲榜”,亦称为“两榜”。
古代科举甲榜和乙榜的区别?
甲乙榜的含金量不同。
乙榜是甲榜的替补。
古代科举制度下,录取率非常的低。
以乡试为例:
每三年考一次,全国只录取前100人,按照南北分配,南方60人北方40人。
这100人可以录入甲榜,直接给予举人的功名,享受举人的特权。
而由于考的人太多,朝廷又在这100名之后,再录取100人,录入乙榜。
这乙榜的人员属于后补的举人,需要等甲榜的人出意外或者朝廷发诏令才能替补进入甲榜,成为真正的举人。
同时,乙榜的人员不享受举人的特权。
综上可以看出,甲榜是朝廷承认的正式功名,而乙榜是后补的榜单,含金量和甲榜根本没法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