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学原理

关于色彩学原理的相关内容如下:

色彩的基本原理?

有彩色系的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色相、纯度(也称彩度、饱和度)、明度。在色彩学上也称为色彩的三大要素或色彩的三属性。

1、色相

色相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征。所谓色相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

2、纯度

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大,则色彩的纯度愈高,含有色成分的比例愈小,则色彩的纯度也愈低。

3、明度

明度好高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它们的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颜色的明暗强弱。

有彩色的色相、纯度和明度三特征是不可分割的,应用时必知袜并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因素。

扩展资料:

色彩模式:

1、搭迹RGB模式

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线构成的,主要应用于显示器屏幕的显示,因此也被称为色光模式。每一种颜色的光线从0到255被分成256阶,0表示这种光线没有,255表示这种光线最饱和的状态,由此就形成了RGB这种色光模式。黑色是由于三种光线都不亮。

三种光线两两相加,又形成了青、品、黄色。光线越强,颜色越亮,最后,RGB三种光线和在一起是白色,所以RGB模式被称为加色法。

2、CMYK模式

是由青、品、黄、黑四种颜色的油墨构成的,主要应用于印刷品,因此也被称为色料模式。每一种油墨的使用量从0%到100%,由CMY三种油墨混合而产生了更多的颜色,两两相加形成的正好是红、绿、蓝三色。

由于CMY三种油墨在印刷中并不能形成纯正的黑色,因此需要单独的黑色油墨K,由此形成CMYK这种色料模式。油墨量越大,颜色越重、越暗;反之,油墨量越少,颜色越亮。没有油墨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都没有印上的白纸,所以CMYK模式被称为减色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色彩

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色彩构成(Interactionofcolor),可以理解为色彩的作用,是在色彩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研究符合人们知觉和心理原则的配色。配色有三类要素:光学要素(明度、色相、纯度),存在条件(面积、形状、肌理、位置),心理因素(冷暖、进退、轻重、软硬、朴素华丽),设计的时候运用逻辑思维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产生恰当的色彩构成。最优秀的配色范本是自然界里的配色,我们观察自然界里的配色,通过理性的提炼最终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色彩混合对于效果有很大作用,通过它,可以实现物体透明,例如玻璃、水、窗户等等。

alpha是混合的基础,前面说过,色彩是由RGBA表示的,A就代表alpha,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透明度。A值为0代表完全透明,1代表不透明,指定A的值0到1之间可以调整色彩的透明度。

当使用混合时,始终要记住两个不同的颜色,一个是源色彩(用来参加运算),一个是目标色彩(已经存在于缓冲区)。混合就是进行两个色彩的运算。

一、色彩构成三原理

1)色彩的印象方面

指从自然界的色彩效果入手去发现色彩的规律,对我们的视觉造成心理的反应。

A、有色彩表现温度感肌理效果。

B、体现喜怒哀乐。

c、用色彩表现抽象效果。

d、色的表现方式:属于色彩心理表达各种色彩对人的心理有不同的感受。

2)色结构方面

美的结构是决定美的独立形式,是一种内在的色彩之间的关系表现。

A、缺乏象征性真实和没有感人印象的视觉艺术效果。

B、缺乏视觉的准确性和没有感人力量的象征。

C、缺乏结构象征和视觉力量其感情效果也只会被局限在表面的感情表现。

3)色彩构成的原则

图形色和底携渣形色:图形色要有前进感,底形色要有后退感,取绝于色彩的明度、纯度。

A、色彩的明度、纯度面积,图形色要比底形色更为明亮、鲜艳,明度、纯度比底形色略高一些。图形色和底形色的明度、纯度不能太接近。

B、面积明亮颜色稍少一些,暗的稍大一些。

C、色的平衡:有单纯视觉感强的感觉,属对称平衡;面积方向大小形状相互平衡属非对称平衡。

二、色彩定义

在黑暗中色彩消失。四周不管是自然的或人工的物体,都有各种色彩和色调。这些色彩看起来好像附着在物体上。然而一旦光线减弱或称为成为黑暗,所有物体都会失去各自的色彩。

看到的色彩,事实上是以光为媒体的一种感觉。色彩是人在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传送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

1)牛顿的光谱

光是电磁波,能产生色觉的光只占电磁波中的一部分范围。而其中人类可以感受到的范围(可见光),是780毫米到380毫米之间。太阳光属于可见光,牛顿第一次实验时,利用菱镜分散太阳光,形成光谱。

2)单色光和复合光

这种分散的光谱,即使再一次透过菱镜也不会再扩散,称为单色光。我们日常所见的光,大部分都是单色光聚合而成的光,称为复合光。复合光中所包含的各种单色光的比例不同,就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

三、色彩的的产生

1)光源光。

光源发出的色光直接进入视觉。

2)透射光。

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后再进入视觉的光线,称为透射光。

3)反射光。

反射光是光进入眼睛的最普遍的形式,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由于反射光进入视觉所致。

四、色彩的范畴

色彩分为无色彩与有色彩两大范畴。

滚隐迹1)无色彩指无单色光,即:黑、白、灰;

2)有色彩指有单色光,即:红、橙、黄、绿、蓝、紫;

五、色彩的三要素

1)明度:在无色彩中,明度最高的色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彩色中,任何一种纯度都有着自己的明度物特征。例如: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紫色为明度最低的色。

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色相与纯度则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色彩一旦发生,明暗关系就会出现。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出来的明度关系看作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

2)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

如果说明度是色彩的骨骼,色相就很像色彩外表的华美肌肤。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大并灵魂。

色相环:在从红到紫的光谱中,等间的选择5个色,即红(R)、黄(Y)、绿(G)、蓝(B)、紫(P)。相邻的两个色相互混合又得到:橙(YR)、黄绿(GY)、蓝绿(BG)、蓝紫(PB)、紫红(RP),从而构成一个收尾相交的环,被称为孟赛尔色相环.

3)纯度:纯度指的是色彩的鲜浊成度。混入白色,鲜艳度降低,明度提高;混入黑色,鲜艳度降低,明度变暗;混入明度相同的中性灰时,纯度降低,明度没有改变。

不同的色相不但明度不等,纯度也不相等。纯度最高为红色,黄色纯度也较高,绿色纯度为红色的一半左右。

纯度体现了色彩内向的品格。同一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立即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

五、色彩表示

1)混色系统:分为色光混合与色彩混合。实际上,我们又把它们称作减色混合和加色混合。舞台灯光使用的色彩混合就是色光混合,而我们绘画时常用的调色法就是色彩混合。

2)显色系统:显色系统的理论依据是把现实中的色彩按照色相、明度、纯度三种基本性质加以系统的组织,然后定出各种标准色标,并标出符号,作为物体的比较标准。通常用三维空间关系来表示明度、色相与纯度的关系,因而获得立体的结构,称为色立体。

A明度进阶表位于色立体的中心位置,成为色立体垂直中轴,分别以白色和黑色为最高明度和最低明度的极点,在黑白之间依秩序划分出从亮到暗的过渡色阶,每一色阶表示一个明度等级。

B色相环:色相色阶是以明度色阶表为中心,通过偏角环状运动来表示色相的完整体系和秩序的变化。色相环由纯色组成。

C纯度色阶表呈水平直线形式,与明度色阶表构成直角关系,每一色相都有自己的纯度色阶表,表示该色相的纯度变化。以该色最饱合色为一极端,向中心轴靠近,含灰量不断加大,纯度逐渐降低,到达另一个极端,即明度色阶上的灰色。

D等色相面:在色立体中,由于每一个色相都具有横向的纯度变化和纵向的明度变化,因此构成了该色相的两度空间的平面表示。该色相的饱合色依明度层次不断向上靠近白色,向下运动靠近黑色,向内运动靠近灰色,这样的关系构成了该色的等色相面。

E等明度面:若沿着明度色阶表成垂直关系的方向水平切开色立体,可以获得一个等明度面。

3)三种主要色立体:

美国画家孟谢尔的孟谢尔色立体;奥斯特瓦德色立体;日本色彩研究会色立体。关于这几种色彩立体的详细说明十分复杂,请读者自己参阅相关书籍。

六、色彩混合

色彩有两个原色系统:色光的三原色、色素的三原色。色彩有三种混合方式:加法混合、减法混合、中性混合。

1、原色

不能用其它色混合而成的色彩叫原色。用原色却可以混出其它色彩。

原色有两个系统,一种是色光方面的,即光的三原色,另一种是色素方面的即三原色。

三原色:红光(Red)、绿光(Green)、蓝光(Blu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RGB模式)

三原色: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用于印刷的MCY)

2、色彩的加法混合

加法混合指色光的混合。两色或多色光相混,混出的新色光,明度增高,明度是参加混合各色光明度之和。参加混合的色光越多,混出的新色的明度就越高,如果把各种色光全部混合在一起则成为极强白色光。所以把这种混合叫正混合或加法混合。

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光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较近,中等,较远相混,形成的新色光均为两色光的中间色光。相距近混了的新色光纯度高,相距远混出的新色光纯度低,相距最远的补色光相混,混出的光为白光,其纯度消失。混出新色光的明度为参加相混色光明度之和。

电脑显示器的色彩是通过荧光屏的磷光片发出的色光通过正混合叠加出来的,它能够显示出百万种色彩,其三原色是红(Red)、绿(Green)、蓝(Blue),所以称之为RGB模式。

RGB是加法混合。

图片说明:相近的两种颜色相混合必得到它们中间的那种颜色,也就是说红色和绿色混合肯定是得到黄色,相对的是互补色,互补色混合会得到白色。

3、色彩的减法混合

减法混合指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是明度降低的减光现象,所以叫负混合或减法混合。颜料、染料、涂料等色素的性质与光谱上的单色光不同,是属于物体色的复色光,色料的显色是把白光中的色光经部分选择与吸收的结果,所反射的和所吸收的色混合的结果,而是吸收部分相混合所增加的减光现象。

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距离近,距离中等,距离较远的色相混,混合的结果均为相混两色的中间色。两色相距较近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少;两色相距远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多。若两色为相距最远的互补色时,混出的新色纯度消失,明度降低为黑灰色。

因此要混合出纯度较高的新色彩,一定要选择在色环上距离较近的色,如用黄绿和蓝绿混出的绿色,一定比用黄色和蓝混出的绿色的纯度高。由于各色料的本质的不同及混合时分量的误差都会影响混色的结果。还有些色彩是无法用其它色彩混合出来的。

在理论上,将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三种色素均匀混合时,三种色光将全部吸收,产生黑色,但在实际操作中,因色料含有杂质而形成棕褐色,所以加入了黑色颜料(Black),从而形成CMYK色彩模式。这是电脑平面设计的专用色彩模式,在印前处理中有着最重要的作用,是四色的基础。

4、色彩的中性混合

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它包括回旋板的混合方法(平均混合)与空间混合(井置混合)。

(1)回旋板的混色

回旋板的混色是属于颜料的反射现象。如把红色和蓝色按一定的比例涂在回旋板上,以每秒40-50次以上的速度旋转则显出红紫灰色。可是如果我们把红和蓝两色光用加法混合则成为淡紫红色光,明度提高。把红和蓝颜料用减法混合,则成为暗紫红色,明度降低。通过以上不同方法的混合对比,发现用回旋板的方法混合出的色彩其明度基本为参加混合色彩明度的平均值,所以把这种混合方法叫中性混合。回旋板的中性混合实际是视网膜上的混合。正如上面举的例子,由于红、蓝两色经回旋板快速旋转使红、蓝二色反复刺激视网膜同——部位,红、蓝,红、蓝,交替而连续不断,因此在视网膜上发生红、蓝两色光混合而产生红紫灰色的感觉。

(2)空间混合(并置混合)

由于空间距离和视觉生理的限制,眼睛辨别不出过小或过远物象的细节,把各不同色块廓受成一个新的色彩,这种现象称为空间混合或井置混合。

如果把红、蓝色点(或块)井置的画面经过一定的距离,发现红色与蓝色变成了一个灰紫色。同样,胶版印刷只用品红、黄、蓝三色网点和黑色网点便可印出各种丰富多彩的画面,除重叠部分的网点产生减色混合外都是色点的并置混合,这种井置混合叫近距离空间混合.空间混合的距离是由参加混合色点(或块)面积的大小决定的,点或块的面积越大形成空间混合的距离越远。回旋板的混合和井置混合实际上都是视网膜上的混合。

这两种混合均为中性混合,混合出新色彩的明度基本等于参加混合色彩明度的平均值。

七、色彩心理

1)色彩的物质性心理错觉

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觉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

红光和橙、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照射任何色都会产生暖和感。相反,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

冷色和暖色除去温度不同的感觉外,还会有其它感受,如重量感、湿度感等。

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密度强,冷色稀薄;冷色透明感强,暖色透明感较弱;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显得干燥;冷色在退远感,暖色有迫近感。

色彩的明度与纯度也会引起对色彩物理印象的错觉。颜色的重量感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暗色重,明色轻。纯度与明度的变化还会给人色彩软硬的印象,淡的亮色使人觉得柔软,暗的纯色则有强硬的感觉

2)颜色的表情:

色彩的情感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视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剌激产生呼应时,就会在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

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是热烈、冲动的色彩,高度的庄严肃穆。在深红的底子上,红色平静下来,热度在熄灭着;

在蓝色的底上,红色就像炽烈燃烧的火焰;

在黄绿色的底上,红色变成一促冒失的、鲁莽的闯入者,激烈而又寻常;

在橙色的底上,红色似乎被郁积着,暗淡而无生命,好象焦干了似的。

橙色:是十分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

橙色稍稍混入黑或白色,会成为一种稳重、含蓄又明快的暖色,但混入较多黑色,就会成为一种烧焦的色;

橙色中加入较多的白色会带有一种甜腻的味道。

橙色与蓝色搭配,构成了最响亮、最欢快的色彩。

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在高明度下能保持很强的纯度。

黄色的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因此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

黄色有金色的光芒,因此又象征财富和权力,是骄傲的色彩。黑或紫色的衬托可以使黄色达到力量无限扩大的强度。

白色是吞没黄色的色彩,淡淡的粉红色也可以像美丽的少女一样将黄色这骄傲的王子征服。

黄色最不能承受黑色或白色的侵蚀,稍微渗入,黄色即刻会失去光辉。

绿色:鲜艳的绿色非常美丽,优雅,很宽容、大度,无论蓝色或黄色渗入,仍旧十分美丽。

黄绿色单纯,年青;

蓝绿色青秀、豁达。

含灰的绿色也仍是一种宁静、平和的色彩。

蓝色:是博大的色彩,是永恒的象征。

蓝色是最冷的色,在纯净的情况下并不代表感情上的冷漠,只不过表现出一种平静、理智与纯净而已。

真正令人情感冷酷悲哀的色,是被弄混浊的蓝色。

紫色:是非知觉的色,神秘,给人印象深刻,有时给人以压迫感,并且因对比不同,时而富有威胁性,时而又富有鼓舞性。

当紫色以色域出现时便可能明显产生恐怖感,在倾向于紫红色时更是如此。

紫色是象征虔诚的色相,当紫色深化暗化时又是蒙昧迷信的象征。一旦紫色被淡化,当光明与理解照亮蒙昧的虔诚之色时,优美可爱的晕色就会使我们心醉。

用紫色表现混乱、死亡和兴奋,用蓝紫色表现孤独与献身,用红紫色表现神圣和爱和精神的统辖领域——简而言之,这就是紫色色带的一些表现价值。

黑、白、灰色:无彩色在心理上与有彩色具有同样价值。

黑和白是对色彩的最后抽象,代表色彩的阴极和阳极。

黑白所具有的抽象表现力以及神秘感,似乎能超越任何色彩的深度。

康丁斯基认为,黑色意味空无,像太阳的毁灭,像永恒的沉默,没有未来,失去希望。

而白色的沉默不是死亡,而是有无尽的可能性。

黑白两色是极端对立的色,然而有时又令人感到它们之间有难以言状的共性。

白色和黑色都可以表达对死亡的恐惧和悲哀,都具有不可超越的虚幻。

水彩画的色彩原理

水彩画的色彩原理

色彩是水彩画的重要表现手段和语言,学好水彩画首先要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界色彩的变化规律以及色彩如何在水彩画中进行运用。

一、色彩与光

光是色彩产生的重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光,我们能看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是由于光的存在,没有光,世界将会是一片黑暗,人类的视觉也就失去了意义。

最常见的光有自然光,如太阳光、月光等;另外是人造光,如火光、灯光等。色彩学是以太阳作为光源来解释光和色的物理现象的。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1642-1727),通过一个小孔将射进屋内的阳光用三棱镜进行分解,将太阳分离成色彩的光谱,被称作光的散射,即可产生一条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的顺序排列的标准色带。牛顿又对每种色光再进行分解试验,发现每种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但不能再分解。他又把光谱的各色光用透镜重新聚合,结果又汇成了与日光相同的白光。由此牛顿得出两点结论:一是白光是所有不同色光混合的结果;二是两种单色光相混合可出现另一种色光,如红光与绿光相混合呈黄光,蓝光与红光相混合是品红光。

光学告诉我们,不同的色光是由于它们的波长的频率不同而产生的。现代的光学手段不仅能测出每种光谱中色光的准确波长,而且还对人的视觉、感官所不能直接感知的色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光学中,波长在400-750毫微米的光称作“可见光”。例如波长在640-750毫微米呈红色,波长在600-640毫微米呈橙色,波长在550-600毫微米呈黄色,波长在480-550毫微米呈绿色,波长在450-480毫微米呈蓝色,波长在400-450毫微米呈紫色。

比紫色光波长度更短的还有紫外线、X射线、宇宙线等,比红色光波长度更长的还有红外线、雷达、电视波、无线电波等。这些光波是人类视觉不能直接感知的。

其实,色彩是一定波长的光反映在人的视网膜上所形成的感觉。那么,平常的物体为什么是有颜色的呢?

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一是发光体。在自然界中,太阳是最主要的光源。除了太阳之外,还有许多发光体。金属在常温下是不发光的,如果对它逐渐加温,也可以变为发光体,禅并悄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色彩逐渐由红橙色转化为黄绿色,温度极高时转化为蓝白色,这种转化在光学上叫做“色温”。“色温”的学名是K,色温至300OK,相当白炽灯的光谱色,色温至600OK接近阳光的白,至200OOK则蓝光炫目。

当我们用光谱分析仪对不同色温的发光体进行测定时,可以看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不同光波的含量是不等的。例如,白炽灯(火光、烛光等),含有较多的红黄光波,蓝紫光波较少;而日光灯含有较多的蓝紫光波,红黄光波较少。所以看起来,前者发红,后者倾白蓝紫。晚上我们观看楼房中不同灯光时,这种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光源色对物体色彩的形成影响起决定性作用,如夜晚灯光颜色对建筑物、水面倒影及地面的反映是显而易见的。

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二是透光体。当人们用一片有色玻璃遮住眼睛来观察外面的景物时,似乎是给自然景物“染”上了颜色。达.芬奇就做过类似试验,他发现“通过有色透光体观察物体时有的物体蔽猛颜色增强了,有的物体颜色削弱了”。通过有色透光体观察物体时,透光体的色彩决定了人的视觉的色调。透光体自身的颜色,是由它所能透射的色光所决定的。根据这个原理,在舞台灯光照明,幻灯放映,夜景灯光,只要改变一下滤色体就可以任意调整照明的色彩。在绘画写生中,当我们看到逆光的树叶、花瓣,涌起的海浪以及人物、动物的某些部位(如人的'耳轮、眼皮,鸡的冠),色彩较鲜明均属透光所产生的。大气层也是一种透光体,每当日出或日落时云霞似锦,太阳变得“大如磨盘,红似火盆”,也是大气层透光折射所形成的视觉奇观。

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三是不发光体。

平常的物体(指不发光体)都有反射和吸收不同波长的色光的特性。如红色物体,就是因为它有反射红色光而吸收其他色光的物性,被反射出来的红色光作用于我们的眼睛,因此物体看起来就是红色的。白色物体是由于它有反射一切光的特性,因此看起来是白色的。黑色物体是由于它有吸收一切光波的特性,不反射任何光波,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

自然界的所有物体对贺渣光的反射和吸收并不是绝对的。一个物体能反射某一色光不等于其他色光完全不反射,只是反射某一色光是主要的,而反射其他色光的能力相对较弱,程度不一样。不发光物体有反射某种色光的特性,光照强度的大小使该物体具有不同程度的“发光”效应,也能影响其他物体的颜色。如一个白色物体的背光部附近有一个红色物体,白色物体的暗部反光部就会带有红色的感觉。所以物体的颜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物体在不同光源、环境的影响下,它的颜色是会发生变化的。

二、色彩与视觉

人类能感受到色彩的存在就必须依靠人类的视觉器官一一眼睛。人的眼睛又是如何看到颜色的呢?这主要取决于人眼视网色彩与视觉膜上的生理构造和大脑,人的眼睛视网膜上有两种细胞一一视杆细胞(圆柱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能分辨出明暗、黑白,而视锥细胞能分辨出色彩,也可以微弱地分辨出明暗,只有在较强的光线时,视锥细胞才起作用。

视锥细胞分辨颜色,是由于其中存在着感红、感绿、感蓝这三种视色素,也称之为“红敏视锥细胞”、“绿敏视锥细胞”、“蓝敏视锥细胞”,它们好像是色光的三种不同接收器,能分别对红、绿、蓝色光引起兴奋,把接收到的光波转换到神经脉中,把信息传到大脑,使得我们能感觉到色彩。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色彩学原理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