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典故?
《乐不思蜀》故事是:
公元263年,蜀国被曹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被魏元帝封了个无实权的“安乐公”,并命他迁居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国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便宴请他来府上做客。
席间,司马昭故意安排了蜀国歌舞看是否会引起刘禅的思乡之情。
没想到,刘禅看了表演竟然无动于衷,甚至说出:
此间乐,不思蜀的话
乐不思蜀的典故指的是谁?
乐不思蜀是一个典故,源于中国汉代蜀地的一个故事。
相传汉武帝时期,蜀地一名官员刘备因为过度沉迷于玩乐而不思进取,被朝廷调离了蜀地,他离开时感到很是失落,回望蜀地,感慨道:
“此地可乐不思蜀。
”
后来,这个典故就成了用来形容人沉迷于某种快乐而忘却了现实的说法。
而刘备则因为离开蜀地而开始了他的漫长征程,后来他在三国时期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
乐不思蜀成语的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成语的主人公是刘禅。
中国民间故事中写到的清官有包公案、龙公案、刘公案等。
在中国民间故事中,许多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女的,请列举出4个这样的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七仙女》、《嫦娥奔月》、《孟姜女哭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