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彗星是怎么形成的(自1531年以来,哈雷彗星一共出现过几次)

哈雷彗星是怎么形成的?

哈雷彗星形成于柯伊伯带。

在柯伊伯带,有大量的彗星,这些“脏雪球”一般在柯伊伯带环绕太阳运行,但有些星体受到干扰而改变轨道形状,变成椭圆形,成为我们看到的彗星,76年周期的哈雷彗星就是其中一个。

自1531年以来,哈雷彗星一共出现过几次?

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平均周期是76年。

上一次哈雷彗星在1986年出现。

1531年到1986年之间有455年,哈雷彗星出现了六次。

哈雷彗星为什么会回来?

哈雷彗星之所以会回来,是因为它遵循着行星运动的规律,即椭圆轨道。

哈雷彗星的轨道是一个长椭圆,它绕太阳运动。

根据开普勒定律,椭圆轨道上的天体会以太阳为焦点,在轨道上运动。

哈雷彗星的轨道周期大约为76年,这意味着大约每隔76年,它会回到太阳附近。

当哈雷彗星接近太阳时,太阳的热量会使得彗星内部的冰体融化,释放出气体和尘埃,形成明亮的彗尾。

这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哈雷彗星。

所以,哈雷彗星之所以会回来,是因为它遵循着行星运动的规律,并且受到太阳的引力影响。

哈雷彗星直径多大?

11公里

哈雷的尺寸约为15公里×8公里,平均直径11公里。

哈雷彗星(周期彗星表编号:

1P/Halley)是每76.1年环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彗星,肉眼可以看到。

因英国物理学家爱德蒙·哈雷(1656-1742)首先测定其轨道数据并成功预言回归时间而得名。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哈雷彗星是怎么形成的(自1531年以来,哈雷彗星一共出现过几次)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