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如何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溶解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的相关内容,许多人不太了解,来看看小祺的介绍吧!
如何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溶解度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固体溶质的量称为该固体物质在指定温度下的溶解度。通常以一定温度下,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克数来表示某物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如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5.8g氯化钠,即该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100g水。
2溶解度公式
溶解度公式为:m(溶质)/m(溶剂)=s(溶解度)/100g(溶剂)。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溶解度通常用s表示。
溶解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溶解度的定义公式:s(溶解度)/100g(溶剂)=m(溶质)/m(溶剂)。公式的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公式:
溶解度(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g)/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g)*100%(g)w=m(溶质)/m(总)*100%
溶解度S/100g=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解度S=100g*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解度明显受温度的影响,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则与此相反,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例如氯化钠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缓慢增大,硝酸钾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而硫酸钠Na2SO4的溶解度却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摄氏度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摄氏度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
溶解度公式?
公式为:m(溶质)/m(溶剂)=s(溶解度)/100g(溶剂)。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溶解度通常用s表示
通常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克数来表示,某物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如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5.8g氯化钠,指该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100g水。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对不同的物质影响不同。
我们可根据物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作出溶解度曲线,利用溶解度曲线可找出在任何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也可利用溶解度曲线提纯、分离某些物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压力影响较小。因此,溶解度公式为:m(溶质)/m(溶剂)=s(溶解度/100g(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