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而立之年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所谓而立之年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许多人不太了解,来看看小颖的介绍吧!
而立之年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而立之年: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拼音:érlìzhīnián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我十五而志于学,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
1、三十而立: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拼音:érlìzhīnián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我十五而志于学,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
2、当立之年:指三十岁。拼音:dānglìzhīnián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译文:我十五而志于学,到三十岁。
所谓而立之年是什么意思?
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
而立之年: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成语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我十五而志于学,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例句:到了而立之年的歌德更加发奋读书,所以他在后来创作了不少作品。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是多少岁?
分别是: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1、而立之年:30岁。而立之年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2、不惑之年:40岁。不惑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huòzhīnián,意思是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3、知命之年:50岁。出处《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解释为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4、耳顺之年:指60岁的代称。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5、花甲之年:60岁。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
6、古稀之年:70岁。出处: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为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而立之年是多少岁?
三十岁。
而立之年这句话出自论语,而立之年的意思就是指一个人特别是男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事业自立,性格特点形成即人格自立、立身之本的学识成就自立的年龄。中国人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已过而立之年什么意思?
已是已经达到的意思。而立之年出自《论语·为政》,指年龄达到三十岁,就该是学有成就。
在学术上,事业上等领域达到一定的高度,拥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根基,声望,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去开拓进取,去努力实现更大的目标,不负韶华,勇于担当。
30岁而立之年什么意思?
而立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érlìzhīnián,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出自《论语·为政》。而立之年的意思是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而立之年指的就是三十岁。
以上全文共计1475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