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习俗的来历?
冬至吃饺子是纪念和感谢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民间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张仲景有医圣之称,著有《伤寒杂病论》。
冬至包饺子的由来?
传说,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长沙担任太守。
有一年冬天,张仲景回乡探亲,看见白河岸边的老百姓衣不蔽体,有的耳朵也冻烂了。
张仲景看到此景心里非常难过,于是他叫随从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个棚子,盘上大锅,将一些祛寒药材和羊肉放在锅里煮熬。
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来讨药的病人吃。
人们吃下娇耳,喝了祛寒汤,只觉浑身发暖,两耳生热。
之后,每年冬至这一天,人们就会用驱寒药材和羊肉等食物用面皮包成饺子吃。
这便是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大暑吃饺子的由来?
主要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有关。
大暑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一般落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
由于大暑时节气炎热,人们容易出汗,因此需要通过食物来调节体内的水分和盐分。
而饺子正好具备了这个功能,因为它含有丰富的水分和盐分。
另外,饺子的形状也与夏季的阳气相呼应,被认为可以驱邪避凶,保护家人的健康。
因此,大暑吃饺子已经成为了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并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和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