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秋节为什么直到唐朝初年才成为固定节日?的相关内容,许多人不太了解,来看看小仁的介绍吧!
中秋节为什么直到唐朝初年才成为固定节日?
对中秋节的起源,学术界有几种不同意见。民俗学界认为中秋节的起源可能来自于先秦的“中秋迎寒”习俗。可能源自先民们的“跳月”习俗,还有人认为可能受到印度婆罗门望月习俗的影响。
其中,孙机老师在《中秋节·千秋镜·月宫镜》一文中的中秋节源于唐玄宗千秋节的观点,是较为流行的一种。巫瑞书在《南方传统节日与楚文化》一书认为唐代才盛行中秋节赏月、玩月习俗,杨琳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认为唐代已有中秋节,是在古代秋分祭月礼的基础上形成的。
《唐会要》提到了寒食、上巳、端午、重阳、中和节等节日与千秋节、天平地成节、庆成节、庆阳节、寿昌节、嘉会节、乾和节等诸帝诞节,但没有记载中秋节。但与此相对,在唐朝诗文中,有关八月十五和月圆的汗牛充栋,而且往往要追溯至唐玄宗。
差不多同时,有关唐玄宗于八月十五夜登月的传说也逐渐形成,《唐逸史》中记载了道士罗公远开元年间中秋侍明皇登月宫的故事。“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袭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有云:‘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这个传说有多种版本。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中秋节来源自非常古老的习俗,比如跳月和跳月,但它正式变成节日,很可能是源自唐玄宗时代的“千秋节”。安史之乱后,部分唐人怀念盛唐气象,就接着将千秋节过下去,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中秋节。
上方文章全文共614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