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的文化内涵?
平安和吉祥。
“兔儿爷”又称“兔子王”,是过去北京、山东等地民间过中秋节时供奉的一种神偶。
传说,兔儿爷能够赐给人们平安和吉祥。
在明代时,老北京人就已经有了自家请兔儿爷供奉,以及给亲朋好友送兔儿爷的习俗。
请兔儿爷,就是请平安;送兔儿爷,就是送福,送吉祥。
请问为什么北京人把兔子叫做“兔爷”?
兔爷是北京老传统玩具,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这样描写:
“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
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而它最早出现在明末,用来祭月的,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
“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明《北京岁华记》载:
“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兔爷形象来源于月中的玉兔却又不同,有这么一个传说:
当时北京流行瘟疫,玉兔下来治病,可是因为一身白,谁都不让进,她只好去庙里借神像的盔甲打扮成男子去挨家挨户治病,为了赶时间,她换乘了好多中动物,狮子老虎什么的,当最后人们看到她返回月宫,才恍然大悟,为了感谢玉兔,就在每年中秋以兔爷像来祭祀。
清末徐柯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
“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
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
”但由于“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风俗,小孩子经常在傍边模仿母亲祭祀的样子,兔爷就慢慢交给小孩子祭祀了,再后来就演变成儿童玩具,并产生了好多能活动的形象。
例如在《春明采风志》就曾记载记载:
“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
下扯其线,则唇乱捣。
”在北京还有一种俗称“叭哒嘴”的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
司凤为什么被叫兔爷?
禹司凤因为长相十分的好看,所以被别人叫做兔儿爷,而褚璇玑十分的单纯,并不了解兔儿爷的意思,所以一直追在禹司凤的身后叽叽喳喳追问,兔儿爷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