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从哪个时期开始有的?(24节气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提及二十四节气是从哪个时期开始有的?以及24节气是如何推算出来的?的相关内容,许多人不太了解,来看看小茂的介绍吧!

二十四节气是从哪个时期开始有的?

24节气是长期劳动人民积累经验成果,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24个不同位置变化而定。由于地球绕太阳绕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15天才有一个节气。

到了秦汉年间24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104年元前,由邓平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24节气定于历法。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夏至。在春秋各有一个昼夜长短相等,定为春分和秋分。24节气从立春开始至小寒结束。

24节气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1周,每23小时56分4秒还要自转1次。由于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是指已经到达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2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是指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的白昼和黑夜一样长。这样,一年就可以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划为4段。如将每段再分6小段,每小段约15天左右,全年就可分为24小段,于是就产生了二十四个节气。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二十四节气是从哪个时期开始有的?(24节气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