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传说民间故事?
嫦娥奔月
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
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
“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
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
”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
吴刚伐桂
相传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
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
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
桂树,并说:
“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
”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
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
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
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天狗捞月
天狗食日由于古代中国的人缺乏天文学知识,便把日食、月食现象说成是“天狗吃月亮”或“天狗吃太阳”。
该现象出现时,人们会敲锣打鼓放鞭炮来吓走天狗。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月光曲》一文叙述了贝多芬谱成月光曲的过程:
贝多芬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演出,晚上散步的时候,他被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吸引,来到了一所茅屋前。
他听到茅屋里兄妹的对话,情不自禁地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奏了一首自己的曲子,又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原名《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传说在1801年贝多芬在经历情感波折后创作出来的钢琴奏鸣曲,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从而冠以《月光曲》之曲名。
扩展资料:
《月光曲》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节):
讲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段(第2.3节):
讲贝多芬因为到莱茵河畔的小镇上演出,在小路旁的茅屋外边听见琴声。
第三段(第4—7节):
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段(第8—10节):
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和听月光曲时皮鞋匠的联想。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