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中的穿针乞巧是怎么一回事?(乞巧节最早?)

提及七夕节中的穿针乞巧是怎么一回事?以及乞巧节最早?的相关内容,许多人不太了解,来看看小卿的介绍吧!

七夕节中的穿针乞巧是怎么一回事?

乞巧(唐代)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句诗其实是女孩子在穿针乞巧,乞求自己能像天上的仙女一样心灵手巧,做一手好的针线活儿。“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节(乞巧节),是中国古代年轻女性最为重视的节日。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即每到“七夕节”晚上,女子都要穿针引线(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摆下瓜果贡品,乞求自己能像天上的仙女一样心灵手巧,做一手好的针线活儿。

乞巧节最早?

最初乞巧是比巧,就是通过一些方式像织女祈求今年让自己手巧一点,因为古代女子提倡在家相夫教子、做女红,女子出嫁的嫁衣基本都是自已做,女子中意一个男子也会赠送自己做的香囊等物件,这也间接体现这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

最初都是根据蛛网的形状,后来是用碗盛水往水面扔针看针在水中的投影形状或者看针是否沉入水底。

最后乞巧节就变成现在的七夕节了,这天牛郎织女相会,未婚男女也会上街希望能遇到自己中意的那个他她。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七夕节中的穿针乞巧是怎么一回事?(乞巧节最早?)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