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是谁定义的?
喀斯特是欧洲原南斯拉夫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地貌。
19世纪末,欧洲学者借用该地名称呼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后来“喀斯特”一词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演变过程?
成因及过程:
1、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根本原因在于岩石的可溶性,这种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
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
2、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的石灰质含量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因此其被溶解分割后的形状也不同,于是便形成了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喀斯特地貌。
3、气候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如我国西南部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因此岩溶作用才能延续进行。
4、当流水彻底溶蚀山与山之间的基座,峰丛就会演变为散落的峰林。
贵州兴义市的万峰林,以万座奇美的山峦组成了中国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
什么是喀斯特地形?
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蚀能力的水(自然界的水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溶蚀能力)对于可溶性岩石(大多是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从而形成的地表以及地下形态的总称。
自然界中的水一般都溶解有二氧化碳,呈现一定的弱酸性,对于可溶性的岩石,包括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和卤盐类岩石等会产生化学反应而使岩石溶解于水中。
地球表面的可溶性岩石分布面积大约占陆地面积的10%,所以喀斯特地貌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地貌类型。
例如我国广西桂林,阳朔一带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溶蚀现象形成的地貌类型,以石灰岩为主要构成岩石。
在喀斯特地貌中,石灰岩被长期侵蚀和水流冲刷,形成了众多的溶洞、地下河、地下湖、地下溶洞等地下空洞和地表的岩溶地貌特征,如石柱、石林、峰林、峡谷、天坑、地缝、溶洞、喀斯特平原等。
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如中国的桂林喀斯特地貌、马来西亚的兰卡威喀斯特地貌、克罗地亚的普利特维采湖国家公园等。
由于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喀斯特地貌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和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