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山为什么叫山?以及用六书理论分析山字?的相关内容,许多人不太了解,来看看小霞的介绍吧!
山为什么叫山?
山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所以山就叫山。“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以山做意符的字多与山有关。
山,汉字意思为: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
形状像山的,山墙。
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
姓氏。
地理学上,山是地壳上升地区经受河流切割而成的。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山麓三部分。
用六书理论分析山字?
“山”字就是个象形字。本义,大山。地面高耸而尖锐的部位。
金文,是三个山峰组成一个“山”字。小篆为了书写方便则将实心山变为单线的了,但三个山峰还仍然保存。楷书形体,基本上与小篆相同。
“山”的本义是指大山。可是有几个由“山”字组成的词还需引起注意:黄景仁的《圈虎行》中有“役使山君作儿戏”的诗句,这个“山君”是“老虎”的代称。因虎为山兽之王,所以称它为“山君”。原诗的意思是:耍得老虎做儿戏。
古书中所说的“山斗”一词,是指“泰山和北斗星”。这是古人比喻自己所尊崇钦慕的人,如《聊斋志异•青凤》中有“久仰山斗”的话即是。
“山”字是个部首字,凡由“山”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山岭有关“峻”、“巍”等。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象形字。像众多山峰耸立。商代甲骨文中的“山”字为了锲刻的方便,只表现山的轮廓。而商代和西周金文中的山字则或填实,或虚廓,或三峰,或五峰,宛若图画。西周以后,两侧峰趋向线条化,而中峰下部或填实,或中空如三角形,这两种形体都一直保持到汉代,到楷书阶段才合流。自秦代以来,人们又在中空处填上数量不等的网纹,战国文字又在中峰上加一短横画,但这种装饰性的笔画都没有保存到楷书阶段。本义为地面上高耸而尖锐的部分。《合集》96:“勿于九山尞? ”(不要对九山进行燎祭?)《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孟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