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投靠赵国后有什么战绩?(王羲之乐毅论原文?)

提及乐毅投靠赵国后有什么战绩?(王羲之乐毅论原文?)的相关内容,许多人不太了解,来看看小悌的介绍吧!

乐毅投靠赵国后有什么战绩?

乐毅没有战绩。

战国燕王哙时期,燕国发生了子之之乱,这场内乱使得燕国元气大伤,南边的齐国趁此机会以讨伐子之匡扶正义的名义进攻燕国,处决了燕王和子之,夺取燕国十余城,导致燕国几乎灭亡。

在赵国的扶持下,燕昭王从韩国回到燕国,继承了燕国王位。此时的燕国,百废待兴,南边又面对虎视眈眈的齐国,迫切需要人才。于是燕昭王屈身下士,尊贤礼才,拜郭隗为师。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相入燕。

当时,乐毅由于赵国内乱而去了魏国,听到燕昭王的事迹,于是为魏王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国礼接见乐毅,并表达了希望乐毅能留下来辅佐自己的想法,乐毅先是表示推辞,后来想想难得遇上一位明君,留下来也并非坏事,于是燕昭王以客卿的身份让乐毅留在了燕国。此后燕昭王励精图治,燕国国力日渐提升,这其中大多数政策得力于乐毅。

这时的齐国向南击败楚国国相唐眜,向西击败韩、赵、魏,然后联合韩赵魏进攻秦国,后又灭掉宋国。齐湣王还与秦昭王争相称帝,后又取消帝号。一度不把他国放在眼里。齐湣王愈发自大,俨然一副天下霸主的姿态,诸侯人人自危。

于是燕昭王问乐毅齐国是否可以讨伐。乐毅说:“齐国现在国力强盛,地广人多,恐怕不容易独自进攻,大王若执意要讨伐,最好是联合其他国家一起。”于是乐毅游说赵国,另外派使者前往楚、魏、韩等国,各诸侯国害怕齐湣王的强大,纷纷都愿意跟燕国站队讨伐齐国。

等到使者的消息传回燕国,燕昭王起全国兵力,以乐毅为大将军,统领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军进军齐国,在济西大破齐军,诸侯军罢兵回国,唯独燕国乐毅率军留守齐国,齐湣王兵败退守莒地。

燕昭王大喜,亲自到齐国犒劳燕军,并封乐毅为昌国君。此后乐毅留守齐地五年,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地区没有攻下。

随后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继位,由于齐国田单的反间计,乐毅被撤换掉。乐毅跟燕惠王不和,于是投奔赵国,没了乐毅的燕军不堪一击,齐国奋起反抗,收复了全部失地。

王羲之乐毅论原文?

原文:

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莒、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廻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哉,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夫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著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迈全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武之事矣,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之施,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通者义著,昭之东海,属之华裔。我泽如春,下应如草,道光宇宙,贤者托心,邻国倾慕,四海延颈,思戴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虽淹留於两邑,乃致速於天下,不幸之变,世所不图,败於垂成,时运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则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侈杀伤之残,示四国之人,是纵暴易乱,贪以成私,邻国望之,其犹犲虎。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亏齐士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度,弃王德之隆,虽二城几于可拔,覇王之事,逝其远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殊哉?其与邻敌,何以相倾?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岂不知不速之致变(哉),顾业乖与变同,由是言之,乐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乐毅论》共四十四行,小楷。是王羲之的楷书书法作品。原作者为夏侯玄,真迹早已不存,一说真迹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现存世刻本有多种,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战国时,乐毅是哪里人?

乐毅是战国时期赵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人,先后做过赵国和燕国将军,在魏国做过大夫。

三国演义中的乐毅读什么?

乐毅读yueyi.其实乐毅是春秋战国人,在诸侯争霸时候,扶持的是最弱小的燕国。当时齐国最强,其它几个诸侯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和齐国抗衡。乐毅饱读兵书,治军严整,被诸侯认命为联军的统帅。在乐毅的统帅下,联军接连攻下齐国七十多个城市,并打到了齐国都城临淄,逼迫齐国求和。三国演义里乐毅主要是衬托诸葛亮的才干,因为诸葛亮为出山时,常常把自己比喻为管仲、乐毅。

乐毅哪里人?

乐毅,子姓,乐氏,字永霸,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赵国曾有人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

乐毅读音?

乐毅:普通话读音是(yuè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后获赵国封望诸君,与管仲齐名,是东周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乐毅投靠赵国后有什么战绩?(王羲之乐毅论原文?)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