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之父是谁?
中国卫星之父是孙家栋。
孙家栋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他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孙家栋的故事概括成八段?
孙家栋在接手中国第一星研制时,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解决了整体热平衡、整体重量平衡等问题。
1970年5月,孙家栋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二颗人造卫星——实践一号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
在这颗卫星的研制过程中,孙家栋又利用逆向思维解决了相关技术难题。
实践一号卫星成为了中国第一颗长寿命卫星。
1968年2月,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总体研究任务转到了空间技术研究院,此项任务正式落到了孙家栋的肩上。
孙家栋接手中国第一星研制时,各分系统文齐武不齐,相互间也不太协调和配套。
比如当时卫星上的应答机已经申请到了10瓦的热耗指标,可是设备研制出来验收交付时的实际功率却只有8瓦。
此时,整星的热控计算早已完成,按照卫星的研制进度,热平衡也都已经安排完毕,如果这里少2瓦,那里少1瓦……卫星的整星温度就会变低,卫星的整体温度控制就会受影响。
当时各系统的设备都已经做出来了,任何细小的改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局。
当这些矛盾反映到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那里时,孙家栋也感到很头疼。
经过认真思考,孙家栋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为了不影响卫星的整体热平衡,哪个系统出现了余量,就在哪个系统串联一个功耗电阻,富余多少就串联多少,把富余的功率由电阻消耗掉。
这样既不影响设备的工作状态,又可以保持原设计的平衡状态,问题就这样得到了解决。
后来的整体热平衡后,由于动平衡试验已经完成,也采用这种办法,在重量不够的仪器设备处加配重来解决,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发明。
1970年5月,孙家栋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二颗人造卫星——实践一号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
方案设计充分继承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和经验,充分应用已有预研成果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同时简化了卫星研制程序。
孙家栋的主要事迹70字?
孙家栋是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中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孙家栋是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继续活跃在中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