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由来和习俗(傣族的礼仪和习俗)

傣族的由来和习俗?

由来:

公元前二世纪末,达光王国开始与汉朝接触,因当时的达光王叫“哀牢”,汉朝开始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

在这之前,因哀牢人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越人相似,被汉朝误以为是越人的一支,把达光王国称作“滇越乘象国”。

公元一世纪开始,位于达光王国东面的滇王国与其宗主国(汉朝)冲突不断,大量滇人(因其吸收了越文化,也称“滇越人”)涌入哀牢境内,哀牢人吸收融合了滇人后,初步形成现代傣族的雏形。

习俗:

1、泼水节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

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2、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

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

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傣族的礼仪和习俗?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在枕头上;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以及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傣族的传统游戏是什么?

傣族是雨林的民族,在傣族的传统文化中,傍水而建的干栏式居屋,水稻的种植,泼水节等,成为傣族美好生活乐章里是最富色彩的音符。

傣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与人文环境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其传统体育形式表现出柔美、细腻、传情、祥和、修身养性等文化特质。

独具特色的白跌(打陀螺)、藤球、跳竹竿、象脚鼓、击抬鼓、赛龙舟、丢包、堆沙和武术等体育活动,是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智慧结晶

代表性项目

藤球

藤球,是缅甸及靠缅甸边界线傣族地区的一项球类游戏活动。

傣族的藤球,系用篾编制成的空心球,略小于排球。

其活动形式,一般用脚踢。

踢的技巧包括正踢、侧踢和后踢几种。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这类藤球的活动形式也出现了腿踢、肩顶、头顶等技巧。

现在的藤球,在傣族民间除了表演和作为自娱自乐的游戏外,也开始有了比赛,主要是以球不落地和姿势多样为主。

即可两人对踢,也可数人围踢。

跳竹竿

跳竹竿,是傣族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与傣族生活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傣族是雨林的民族,其生活的地区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竹林婆娑,秀丽的风景与淳朴的民俗民风,造就了与其地理环境相融的体育活动。

而跳竹竿就是以其盛产的竹子为器械发展出来的一项活动形式。

傣族的跳竹竿,分打竹竿和跳竹竿两种。

其中的打竹竿,参加者有十几人,两人一组。

在打竹竿过程中,每人分别执竿一端相对而坐。

以竹竿互敲或敲击地面,时起时落,时分时合。

随着音乐的伴奏,竹竿一击一分的频律不断变化、加快,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而跳竹竿,需要跳者灵巧地跳跃在竹竿的分合之间,运用双脚跳、单脚跳等形式,变化出优美、舒展的动作。

在跳竹竿的过程中,既有男打女跳,也有女打男跳,同时还有男女混合跳。

象脚鼓

象脚鼓,是傣族民间一项传统体育形式,主要流行于傣族男子中。

傣族象脚鼓,分长、中、短三种形式,打起来声音浑厚悠扬。

作为傣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傣族男子从小必须学会打这种象脚鼓。

流行至现在的傣族象脚鼓,一般为两人一组,多采取两人对踢和对打的形式进行竞技。

对踢比赛过程中,两人以跳跃、转身、下蹲、躲闪等动作俟机对踢,整个身子随着鼓声一起一伏。

步法有脚跳、弹腿跳、撩腿、悠腿等,并间以错步、弓步、点步和旋转。

既击鼓擂声,又对踢较力斗计;象脚鼓对打时,可单打、双手、集体打。

傣族象脚鼓的对踢和对打,常在各种公共场合以及傣族年节庆典中进行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傣族的由来和习俗(傣族的礼仪和习俗)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