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组成原理?
原电池的组成原理如下:
1.电极材料由两种金属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由金属与其他导电的材料(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等)组成。
2.电解质存在。
3.两电极之间有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4.发生的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只要具备前三个条件就可构成原电池。
而化学电源因为要求可以提供持续而稳定的电流,所以除了必须具备原电池的三个构成条件之外,还要求有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
也就是说,化学电源必须是原电池,但原电池不一定都能做化学电池。
形成前提:
总反应为自发的化学反应。
电极的构成
a.活泼性不同的金属—锌铜原电池,锌作负极,铜作正极;
b.金属和非金属(非金属必须能导电)—锌锰干电池,锌作负极,石墨作正极;
c.金属与化合物—铅蓄电池,铅板作负极,二氧化铅作正极;
d.惰性电极—氢氧燃料电池,电极均为铂正
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电极判断
负极:
电子流出的一极(负极定义);化合价升高的一极;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活泼性相对较强(有时候也要考虑到电解质溶液对两极的影响)金属的一极。
(仅适用于原电池)
正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正极定义);化合价降低的一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相对不活泼(有时候也要考虑到电解质溶液对两极的影响)的金属或其它导体的一极。
(仅适用于原电池)
阳极:
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阳极定义)
阴极:
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阴极定义)
在原电池中,外电路为电子导电,电解质溶液中为离子导电。
原电池腐蚀原理?
金属物的对地绝缘不够充分,就会造成一部分负荷电流泄露在大地,就会形成杂散电流。
金属物附近埋有金属体的时候,埋地金属体的对地的绝缘一般来说并不充分,这样一部分杂散电流就会流到导电性能良好的埋地金属体,这样就会形成干扰电流,而且会在金属体中发生流动,接地的电位从低处流出进入到大地,位于金属体上杂散电流流入的部分称之为阴极,往往会得到保护,杂散电流流出的部分称之为阳极,就会受到腐蚀,成为电蚀。
原电池腐蚀两种具有不同电位的金属相互接触并暴露在水环境中所产生的电化学腐蚀。
又称电偶腐蚀或异金属接触腐蚀由于它们构成微电池,结果电位较负的贱金属腐蚀加速,而电位较正的贵金属腐蚀速率减慢,因此,阳极金属被腐蚀,而阴极金属得到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