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斯是怎么死的?的相关内容如下:
李斯最后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被杀?
史话《
大秦赋
》第1期,探索历史剧人物背后的心路历厅空程。
明朝人李贽《史纲评要·后秦纪》: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推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就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进而创立前无古人的秦帝国而言,李斯在世人眼中的地位是很高的,高到可以跟
秦始皇
“并行”,但是他的结局却是让人唏嘘不已。
《史记·李斯列传》曰:“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
咸阳市
。”
秦二世
当政后,李斯作为
始皇帝
最亲友伏塌近之人,
大秦帝国
的缔造者,却被像罪大恶极之人般消灭。所遭受的死前折磨更是惊世骇俗。
《汉·书·刑法志》曰:“当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诅詈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李斯在被腰斩前,先是脸上刺字,接着用刀割掉鼻子、砍掉左右脚,然后用藤条或荆条将人活活打死,最后砍掉脑袋、把尸体当街剁成肉酱。可以说仅1个“具斯五刑”,李斯就已经死得透了。秦二世后面还要加个腰斩,意味着秦二世的泄愤诉求攀升到极致,他对李斯是恨透了。
一代秦相李斯就这样在帝王的恨意中,落了个不得善终。然而李斯的结局,其实早在李斯离开师傅
荀子
之时,就已经注定了。而这一切,又都在他跟师傅的告别词中有过暗示。
李斯在
楚国
上蔡当管仓库的小吏时,看到厕所里的小鼠见人就跑,而粮仓里的老鼠见人却有恃无恐。悟出了影响自己一生的人生哲学“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环境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明确地想办法攀爬到1个能够给你好日子的环境中,只有处在那个环境中,才有可能成功过上好日子。
自此之后,李斯开始疯狂的恶补自己的学识、认知等,努力让自己有匹配过上好日子的能力,为此李斯特意拜师荀子。除了能力提升,李斯还把眼睛看向四方,探寻能让自己成势的环境,最终选择了
秦国
。
《史记·李斯列传》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李斯的眼中,西边的秦王要吞并天下,以自己一己好圆之力建立帝业,所以正值需要大量人才做战略谋划的时候,而这正好是自己一展抱负的千载难逢之机会,于是李斯毅然选择离开老师去秦国奋斗。与此同时李斯也说出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理解。而这些话纵使放在今天也是热血满满。
《史记·李斯列传》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李斯把功名富贵放在了自己追求的终究目标,并且暗讽那些地位卑微,却不想功名富贵,天天混日子的人是白白长了一副人相。在李斯的字典里所谓的“礼义廉耻”那些应该很少,他是把最大的耻辱视为卑贱、贫穷。
后来,到了秦国的李斯,那颗对功名富贵的利己追求,确实让他有了努力的动力,也让他成为了人上人。但是将人生目标仅视为功名富贵,对于人来说是补疮剜肉,看似有效果,实则埋下重大隐患。
对“功名富贵“的无限渴望,让李斯在心理上,可以为了眼前利益而毫无原则,甚至可以说只要价钱合适,他可以出卖任何人,如此一来直接造成了李斯后来的悲剧。
李斯万事利己,
赵高
得以仅仅是“许诺共治天下”就成功说服李斯放弃自己的职业操守,背叛新君主
扶苏
,恭迎
胡亥
篡位。
在篡位的行动中,李斯认定自己是功臣,可以继续得到重用,逃过在秦始皇时代就反对他的扶苏所支配,所以除掉扶苏是他的最大利益选择。
然而李斯忽视了一山难容二虎的事实,李斯要继续把权,当百官之长,但是秦二世之下只有一个位置——赵高作为另1个功臣,他也想要。
赵高是宦官,是秦二世的老师,李斯虽然是丞相,但去后宫次数有限,跟年少的秦二世理论上只是萍水相逢的关系。而古时的大臣权力,往往直接取决于皇权,皇帝说你好,你就好,说你啥也不是,就啥也不是。
如此一来,李斯在跟赵高的争斗中,跟秦二世走得更近的赵高是有天然优势,李斯陷入1个最不利己的环境,最终死在了不利环境中。
环境给予李斯一切,却也让他死在环境之下。功名富贵激励了李斯奋发图强,却也让他被利益蒙蔽双眼,失去基本的判断,酿成“大祸”自己作为人而不得善终,自己的事业二世而亡。
秦朝的李斯是怎么死的、为什么?
李斯被赵高谗言害死,但其实李斯之死也是因为秦二世忌惮李斯对其皇位的威胁,故而借助赵高之手除掉了他。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出身卑微,为小吏。他看到厕中老鼠“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粮仓中的老鼠却“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慨然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于是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认为只有秦国,才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决定前往秦国游说秦王,临行前,对他的老师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讬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短短几句话,李斯汲汲于改变由出身所决定的命运的雄心,表露得淋漓尽致。
李斯西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吕不韦也比较看重他,“任以为郎”,于是有机会游说秦王。秦王嬴政认识到了李斯的才华,拜他为客卿。
李斯刚成为秦客卿不久,便赶上秦宗室大臣的逐客令:“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以游说方式获得秦王亲睐的李斯,自然在名单之中。李斯发愤作《谏逐客令》,于是“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如扮计谋。”
其后二十余年,秦王终于统一六国,建立起秦帝国,以渣改灶李斯为臣相。其后秦王废封建,立郡县;“明法度,定律令”;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又巡狩,外攘四夷”。如是种种,“斯皆有力焉”。李斯的政策和建议符合秦王的意志,故能获得秦王非常强有力的支持;而李斯本人,深得秦王信赖,不仅给予他高爵厚禄,还在临死之时,以他为顾命大臣。
至此,李斯的人生走到了最高点。“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歼孙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司马贞《索引》言:“税驾犹解驾,言休息也。李斯言己今日富贵已极,然未知向后吉凶止泊在何处也。”李斯似乎也意识到自己接下来的命运,才有了这一番感慨。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游会稽,崩于沙丘台。临死前,以宦人赵高与李斯同为顾命。其后李斯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之下,篡改始皇遗诏,赐死扶苏、蒙恬,以二世为皇帝,自己仍居臣相位。并非李斯缺乏操守,而是就一个出身卑微,却机缘巧合,建立一番功名,获得荣华富贵的人而言,眼前的名位来之不易,哪能轻易地说放就放。
这样一来,“沙丘之谋”变成李斯攥在赵高手中的权柄,以至于最终成为自己被杀的原因:“夫沙丘之谋,丞相与焉。今陛下已立为帝,而丞相贵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且丞相居外,权重于陛下。”位高权重本不是二世惧怕李斯,并决意要除掉他的原因,更根本的原因恐怕是,二世本身也是“沙丘之谋”的主角,同样有权柄握在李斯、赵高手中。赵高为刀笔吏出身的阉人,本不足惧;李斯的存在,则始终是二世皇帝位的一个威胁,即便二世借赵高之手尽杀秦诸公子后,这种威胁仍然存在。因此李斯的死,又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李斯是怎么死的?
1、被秦二世所杀。当时全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枝隐哪一些徭役。
2、当猛码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携答狱。
3、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刑讯逼供。
4、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七月被杀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