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雁塔的修建的相关内容如下:
大雁塔的修建与谁有关蚂蚁庄园
大雁塔的修建和李治有关。
大雁塔(慈恩寺塔)是唐僧玄奘从天竺取经回来后,唐高宗李治为了存放经书和提供翻译的场地而修建的。大雁塔边上还有曲江池,唐朝的时候是文人墨客经常游玩的地方。
而且有个传统,凡是新科殿试进士都要在此聚会,所以白居易在很年轻的时候考上进士租携后在大雁塔赋诗云“雁塔题名处”。
名称由来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樱搭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大唐西域记》卷九载:在摩伽陀国的因陀罗势罗娄河山中,弊颂伏有雁塔,相传雁投身欲开悟小乘教徒,也许这一记事就是雁塔名称的出处。
大雁塔是谁建造的
西安大雁塔是由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归来,并成为裤弊主持。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了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梵文经典、舍利、佛像,向唐太胡姿族宗倡议修建大雁塔。因玄奘想修建的塔工册散程浩大,被唐太宗驳回,故此只修了五层砖塔,塔的建筑风格偏印度。
后因与长安建筑不协调,被加高至9层,成为楼阁式塔。随着时间推移,遇上天灾,宝塔不保身,塔顶震落,塔身震裂。中间几次反反复复修整,最终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七层大雁塔。
大雁塔是我国的佛教名塔之一,也是古城西安的独特标志。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身用砖砌成呈方形锥体,内有楼梯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
塔底层南门两边出自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是唐高宗年间由玄奘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可惜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却还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
大雁塔修建于什么时候
大雁塔修建于唐朝。大雁塔橡毕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穗衡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呈方锥形;塔刹高4.87米。1、2两层有9间,3、4两层有7间,5、6、7、8层有五间,每层四面均有_门。
大雁塔基座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碑石,西龛是由右猜如做向左书写,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龛是由左向右书写,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二圣三绝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