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隋唐英雄李元霸怎么死的的相关内容如下:
《隋唐英雄传》李元霸是怎么死的
李元霸是被雷劈死的。
第四十二回元霸雷轰归神位咬金斧劈老君堂
且说那赵王李元霸回到潼关,驸马柴绍前来接应,二人相见,同路而行。只见风云四起,细雨霏霏,少顷虹电闪烁,霹雳交加。那雷声只在元霸头上落落的响,犹如打下来的光景。元霸大怒,把锤指天大叫:“呔!你天为何这般可恶,照少爷的头响也!”说罢,把锤往空中一撩,抬头一看,那四百斤重的锤掉将下来,扑的一声,正中在元霸脸上,翻身跌下马来。柴绍吃了一惊,大粗连忙来扶,只见一阵怪风,卷得飞沙走石,尘土冲天,霹雳之声,火光乱滚。柴绍与兵将避入人家檐下。少停,风住雨止,出来一看滚败镇,只见元霸的金盔金甲多在地上,那两枯困锤与马影不见,不知去向了。柴绍放声大哭,收拾了金冠金甲,并传国玉玺与众王子的降书降表,回转长安。
李元霸怎么死的
说起李元霸,大家都有印象吧,凡看过电视剧《隋唐英雄传》或者《隋唐演义》的人,都知道他手持两把八棱紫金锤,是一个力大无穷,所向无敌的少侠,后来却遭雷电击死。
李元霸是清代小说《说唐演义全传》和众多评书中的人物,其历史原型为李玄霸(599年-614年),字大德,唐高祖李渊第三子,母窦皇后。隋朝大业十年(614年)英年早逝,得年十六,被唐高祖李渊追封为卫王,后世因避讳清康熙帝玄烨名改称为李元霸。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李元霸又是怎么死的呢?通过查阅史料得知李元霸的死因有以下三点:
一、被雷劈死
历史上真实的李元霸叫李玄霸,唐高祖李渊第三子,避讳清康熙帝玄烨之名,改为李元霸。《新唐书列传第四.高祖诸子》载:卫怀王玄霸字大德。幼辩惠。隋大业十年薨,年十六,无子。武德元年,追王及谥,又赠秦州总管、司空。歼颤早也就是说,历史上他什么也没干,十六岁就死了。
据《瓦岗英雄传》记载:李元霸是隋唐第一条好汉,长得瘦小枯干,掌中一对八棱紫金锤重八百斤,胯下座骑追风白点万里云。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在李元霸马前走上三个回合,可以说李元霸打洞御遍天下无敌手。这么一位无敌凶神在灭了瓦岗回师途中,正遇雷雨,双手举锤骂天,被雷劈死氏雀。
二、被自己的锤子砸死
在《说唐演义全传》中,李元霸即李玄霸,为避讳康熙(玄烨)名,在小说中改玄为元,他力大无穷,所向无敌。在杀了宇文成都后,拿双锤子扔天,锤还击头而死。小说第四十二回“元霸雷轰归神位,咬金斧劈老君堂”原文如下:
说那赵王李元霸回到潼关,驸马柴绍前来接应,二人相见,同路而行。只见风云四起,细雨霏霏,少顷虹电闪烁,霹雳交加。那雷声只在元霸头上落落的响,犹如打下来的光景。元霸大怒,把锤指天大叫:“呔!你天为何这般可恶,照少爷的头响也!”说罢,把锤往空中一撩,抬头一看,那四百斤重的锤掉将下来,扑的一声,正中在元霸脸上,翻身跌下马来,一代霸王就此烟消云散。
三、被鱼俱罗用计杀死
《兴唐传》为我们提供了李元霸的另一种结局:他是在杀死宇文成都后,被宇文成都的师父鱼俱罗用计斩杀的。这个结局,一直为我所不喜。不仅仅是因为当时鱼俱罗已经是个年近90的老头,远远不符合常理;更因为这个结局远远不够诗意化,落入俗窠,无法去承载一个霸王的结局。
然而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历史上的李元霸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历史上的李元霸没有做过什么,他的事迹是被虚构出来的,他一直活在评书艺人代代相传的口中,活在《说唐》冰冷的纸上。但他还是有虚构的原型的,那就是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早死,无后,被追封为卫王。李玄霸虽然同样早死,但却没有李元霸生前那样辉煌的生命历程。
隋唐演义第一英雄李元霸是否确有其人,又是怎么死的呢?
很多朋友都喜欢看电视剧《隋唐演义》或者《隋唐英雄传》,那个动乱的时代的确出了不少的英雄人物。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的弟弟李元霸在隋唐英雄中排名是数一数二的,实力也是强得厉害,那么历史上有这个人吗,他真的因为骂天而被雷劈死的?
对于隋唐英雄人物有侍缓人做了一个排名,将李元霸排在了第一的位置,他手持两把大锤纵横天下,力气大得惊人。为人所知晓的牛人宇文成都就是死在了他的手上。然而天妒英才,李元霸虽然厉害,但却在16岁的时候死去了,关于他的死有多种说法。
一说李元霸不听师父之老迟模言杀死了宇文成都等人,最后遭到天谴被雷劈死。另一种说法是李元霸这个人脾气大,竟然敢指天痛骂,结果被雷劈死。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其实李元霸这个人历史上确实有,只不过名叫李玄霸而非李元霸,后世因避讳康熙皇帝的小名“玄烨”而将“玄”改成“元”。
史书中记载,李玄霸是唐高宗李渊的三儿子,他自由聪明伶俐,16岁早亡被追旦源封为卫怀王。《隋唐演义》中将他塑造为隋唐第一号高手,然而事实上李玄霸基本上是不会功夫的,关于他的死史书上也说得很模糊,但肯定不是小说中说的那样被雷给劈死的,有人说是被害而亡。
小说中将之视为大鹏金翅鸟临凡,力拔山河武艺高强,然后这只是小说中的形象而已。史书中只给出了几条信息:他是李渊的三儿子,从小聪慧过人,十六岁早死,没有子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