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名字的由来?
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上,大渡河古称“涐水”山爱水而得名,故称“涐眉山”。
峨湄山只是因为是山,才离开了水,由“涐湄”变成了“峨眉”。
“是山当涐水之眉。
眉者,湄也,以水得名。
”
而峨眉山名,早见于西周,据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杜宇以褒斜(今陕西汉中)为前门,熊耳(今四川青神县境内)、灵关(今四川雅安芦山县西北)为后户,玉垒(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内)为城廓。
”
晋左思的《蜀都赋》写道:
“引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
”但为什么称之为“峨眉”。
扩展资料:
水文情况
峨眉山的水文地理位置属大(渡河)青(衣江)水系,境内有天然河流5条,即峨眉河、临江河、龙池河、石河、花溪河。
峨眉山地表水径流的区域变化与降水的区域变化相似。
其径流深高达1800毫米,为大渡河西岸的3倍。
峨眉山地下水主要储存于构造裂隙与灰岩溶蚀中。
但因峨眉山大断裂通过处,断层破碎带宽达50~100米,并伴有众多的次一级断裂构造,致使主要含水层大部分被破坏。
石河石河发源于峨眉山的万佛顶、接引殿一带,流经铜厂坝、小楔头,至蕨坪坝(脚盆坝),有从龙洞村的龙洞溢出的泉流,经曾板沱汇入,流至洪雅县南注入吴河、花溪河,在洪雅止戈乡注入青衣江。
张沟河系临江河的主要支流之一。
发源与峨眉山龙拖漕,东南流经野猪河坝,偏桥沟,张沟电站至卷腰石,有源自沙坝的大沟河和源于土地关黄鱼坝沟在观音桥下合流入二道河。
峨眉山是谁的洞府?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志》等资料记载了这么一个传说故事:
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年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药于云窝,见一鹿欹迹如莲花,异之,追之绝顶无踪”。
因问在山上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和尚说是普贤菩萨“依本愿而现像于峨眉山”。
蒲公归家后即舍宅为寺,于是峨眉山就发展成普贤菩萨的道场。
另有资料说,是晋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药时,见一老者骑白象隐去。
以后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
依据信仰与传说,以后历代修建寺庙时,都以普贤菩萨为中心,并发展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峨眉山常见岩石的辨别?
①火成岩也称岩浆岩.来自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当熔浆由火山通道喷溢出地表凝固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称火山岩.常见的火山岩有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当熔岩上升未达地表而在地壳一定深度凝结而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按侵入部位不同又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花岗岩、辉长岩、闪长岩是典型的深成岩.花岗斑岩、辉长玢岩和闪长玢岩是常见的浅成岩.根据化学组分又可将火成岩分为超基性岩(SiO2,小于45%)、基性岩(SiO2,45%~52%)、中性岩(SiO2,52%~65%)、酸性岩(SiO2,大于65%)和碱性岩(含有特殊碱性矿物,SiO2,52%~66%).火成岩占地壳体积的64.7%.
②沉积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物质、火山碎屑、有机物及少量宇宙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按成因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和化学岩(包括生物化学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凝灰质砂岩、砾岩、粘土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铁质岩、磷质岩等.沉积岩占地壳体积的7.9%,但在地壳表层分布则甚广,约占陆地面积的75%,而海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具有层次,称为层理构造.层与层的界面叫层面,通常下面的岩层比上面的岩层年龄古老.二是许多沉积岩中有“石质化”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生存、活动的痕迹-----化石,它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
③变质岩.原有岩石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根据变质作用类型的不同,可将变质岩分为5类:
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混合岩和交代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糜棱岩、碎裂岩、角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角闪岩、片粒岩、榴辉岩、混合岩等.变质岩占地壳体积的27.4%.
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物理性质,是建筑、钻探、掘进等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各种矿产资源赋存的载体,不同种类的岩石含有不同的矿产.以火成岩为例,基性超基性岩与亲铁元素,如铬、镍、铂族元素、钛、钒、铁等有关;酸性岩与亲石原素如钨、锡、钼、铍、锂、铌、钽、铀有关;金刚石仅产于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中;铬铁矿多产于纯橄榄岩中;中国华南燕山早期花岗岩中盛产钨锡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