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大雁塔小雁塔?
先说小雁塔名字的由来: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的两处重要地标。
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关。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律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
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
再说大雁塔的得名:
关于大雁塔的得名,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其一,源于佛教的传说。
据唐代高僧道宣在《释迦方志》一书中说,“帝释峰前有雁塔,其缘乳经”,具体出自于《大唐西域记》中“雁为比丘落命”的故事。
故事说,佛教在印度原分大乘、小乘两派,大乘吃素,小乘是原始落后的教派,所以开三净食,也就是喜食三种净肉,而慈恩寺僧众恰好修习小乘法。
一天,该寺的饭僧由于没有弄到肉而唉声叹气,时有比丘见天空双雁飞鸣,遂思念:
“若得此雁可充饮食。
”忽有一雁堕地下自陨。
众曰:
“此雁垂诫,宜旌彼德。
”大雁的这个举动,让全寺僧人大为感动。
他们为了纪念这只据说是菩萨化身的大雁,改信了大乘教,并将慈恩寺塔改名为大雁塔。
其二,来源于“雁塔题名”。
自唐神龙年以来,凡进士及第,皆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塔题名”。
这是因为唐朝的进士十分难中,每次参加考试的考生多达数千人,而及第者往往只有十几人。
因此,但凡进士及第的学子,往往难掩心中喜悦之情。
相传,在神龙年间,有一位学子考取进士后,兴奋地跑到慈恩寺下挥毫泼墨,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塔身上。
至此后效仿者众多,成为一种时尚,并受到皇家的推祟与肯定。
就连大名鼎鼎的诗人白居易,在20岁中进士后都欣喜若狂,情不自禁地在慈恩寺下赋诗: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这种活动后来被朝廷定为正式的官方仪式,凡是录取进士的学子,皇帝都要亲自在慈恩寺塔南边的曲江赐宴,然后新科进士们“皆于雁塔下题名”。
就这样,随着后来“雁塔题名”这一典故的出现,以及活动的固定化,“雁塔”也就逐渐成为慈恩寺塔的固定称呼。
到宋代时,已将慈恩寺塔明确地称为“雁塔”了。
后来,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因此,为了区分,慈恩寺塔又被叫做大雁塔,荐福寺塔称为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大雁塔来自哪里?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
是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寺内西院督造的一座印度式的五层塔,用以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
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西安大雁塔是原来的吗?
可以说基本就是原来的,只是经过了多次的改建和修缮。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就是为了纪念玄奘法师由天竺取得真经而建。
是目前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最初是以古印度佛寺建筑为雏形,共有五层,高60米。
后来在多次的改建和修缮中加入了华夏文明的建筑特征。
唐高宗李治年间,大雁塔被加高到九层。
武则天理政期间被加高到十层。
在五代后唐期间又被恢复到七层。
明万历年间大雁塔经历了一次最大的维修加固,整个塔体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浆,最终,塔高达到64.5米,底座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雁塔。
大雁塔又称?
为“大唐西市”,主要是因为雁塔内整理收布了大量“印典”,其藏书规模及保存的珍贵文化遗产都是在当时的中国首屈一指。
而且在唐朝至五代期间,西市在这里主要也挂着印文。
因此,大雁塔又被称为大唐西市。
滦州古城大雁塔介绍?
滦州古城大雁塔为现代仿古建筑,位于唐山市滦县新建的滦州古城内,是滦州古城地标建筑。
塔共七层,高36.03米,造型精巧别致与研山风景区的文峰塔交相辉映,尤其是夜晚更是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此塔屹立在青龙河东岸是滦州古城最高的景点,并且位于古城旅游核心区的黄金分割点上;塔内将供奉七宝如来及其他众佛。
2012年8月4日紫金塔建成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