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灭高丽之战的相关内容如下:
唐灭高丽之战简介
唐乾封元年(666年)至总章元年(668年),在唐与高丽、百济的战争中,唐军攻灭高丽的作战。历史背景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廷多次东征、先后攻占百济、高句丽的战争。唐朝初立,曾与高丽互派使者通好。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句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其中新罗一直与唐廷保持朝贡关系。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雀碰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1]十八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句丽(即“唐太宗攻高丽之战”)。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
五月初二,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十七日,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斩俘两万余人,以其地置辽州。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句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军击败顷铅谈,余众归降。高句丽举国震恐,自后黄城(今辽宁沈阳南)至银城(今辽宁铁岭南)一带空无人烟。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句丽的预期目的。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决定再次东征。朝议认为高句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采纳这一建议,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唐军数次击败高句丽军,高句丽王被迫于十二月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派右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即鸭绿江),在泊沟城(即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句丽军。唐军偏师连续骚扰,使高句丽已穷困凋弊,唐太宗乃决定二十三年征发30万大军,一举灭掉高句丽,并命人大造舰船。
后因是年五月唐太宗病逝,东征之役遂罢。高宗李治即位后,唐与高句丽、百济之间几年内相安无事,百济还曾遣使入朝。战前形势唐朝于辽东攻打高句丽效果不大后,调整了针对朝鲜半岛的策略。确定:先派兵渡海,与新罗联手打击百济,渡海远征军在半岛取得立足点后,再与辽东方面的唐军南北夹击高句丽。其时,大将刘仁轨建议:“欲吞灭高丽,必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显庆五年(660年)三月初十,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大军13万渡海,进行登陆作战。任命新罗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兵5万与苏定方配合作战。八月,苏定方率唐水陆大军船队从城山(今山东荣成)启航,横渡黄海,至熊津江口(今韩国锦江)。百济军据熊津江口拒守。唐军先锋抢滩登陆,上山结阵,与百济守军展开激战。后续唐军船队正逢涨潮,源源开到,一时扬帆盖海,无比壮观。百济军根本抵挡不住,迅即被击溃,死伤数千。唐军顺利攻下了熊津江口,取得了稳固的立足点。从陆路助攻的新罗军,进展却不大顺利,遭遇百济名将阶伯所率的五千士卒殊死抵抗,最后勉强惨胜。唐军水陆大军刚一站稳,就齐头并进,沿江而上,直趋百济都城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
距城20余里,百济倾国来战,唐军再次大破百济军,斩首万余,又穷追残敌直抵泗比城下。百济义慈王与太子扶余隆逃向北部边境,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率兵固守。扶余隆的儿子扶余文思激谈率左右逾城归降,百姓皆从之。苏定方乃命士卒登城立帜,扶余泰处境窘迫,只好献城请求处置。此后,扶余义慈、扶余隆及各城城主亦相继投降。百济宣告灭亡。百济亡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高句丽。战争经过乾封元年,高句丽泉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与其弟泉男建、泉男产不和,男建自称莫离支,发兵讨伐男生。男生派其子泉献诚到唐朝求援。六月初七,唐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领兵救援泉男生;命泉献诚为右武卫将军,担任向导;又命左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共同讨伐高句丽。九月,庞同善大败高句丽军,与泉男生会合。高宗诏命泉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十二月,唐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司列少常伯郝处俊为副大总管,契苾何力、庞同善亦为副大总管并兼安抚大使,水陆诸军总管和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亦受李绩节度,诸路合击高句丽。征调河北诸州县的全部租赋以供辽东军用。二年九月十四日,李绩兵取高句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留契苾何力镇守,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
泉男建派兵袭击庞同善、高侃在新城的营地,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将其击败。高侃率军进至金山(在今辽宁昌图西),与高句丽军交战不利,高句丽军乘胜追击,薛仁贵引兵从侧面袭击高句丽军,大败之,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在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木底(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苍岩(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郭待封率水军从别道趋平壤。郝处俊在高丽城下击败高句丽军。总章元年二月二十八日,李绩等攻占扶余城(今辽宁四平),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泉男建遣兵5万妄图夺回扶余城,在薛贺水(又称萨贺水,即今辽宁丹东西南赵家沟河)与李绩军遭遇,唐军大胜,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句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振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唐分其境为9都督府、42州、100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2万镇守其地。
战争点评唐经过长期对高句丽的骚扰作战,使其国力日趋下;又攻灭百济,使高句丽失去盟军;随后抓住高句丽内乱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夺占其战略要地,终于将高句丽击灭。高丽与中国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其实高句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打开地图,高句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吞并、打击外,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采取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五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长寿王于427年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为主;对中国则以辽河为界,采取守势。当中国再次统一起来后,高句丽以其倔强,击败了隋炀帝大军的进讨。后来又与唐朝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二十余年的战争,最后终于在内部分裂,外部强敌压境的局面下灭亡。
唐灭高丽之战唐朝大军灭高句丽之战
把高句丽国王建武杀死了,立建武弟弟的儿子藏为国王,当然,只是个傀儡,盖苏文自封为莫离支,莫离支是个官名,相当于唐朝的兵部尚书,这个角色倒有点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莫离支手握军政大权,头戴金冠,身上佩有五把刀,威严异常,左右都不敢仰视。他也是个野心勃勃之人,为了扩张,联合百济一起攻打新罗,新罗告急,唐朝作为老大,当然不能坐视不顾,唐太宗派使者持玺书告莫离支,命其停止进攻新罗,莫离支置若罔闻,根本不当回事,继续进攻,连下新罗数城。把李世民气得够呛,马上下令征伐高句丽。
莫离支虽然嚣张,对大唐王朝还是很畏惧的,一听说唐太宗要派兵来打他,亦吓得不轻,连忙派使者进贡黄金,又派五十个高句丽官员进朝做宿卫,说白了就是做人质,唐太宗没有接受这套,怒责使者曰:“而等委质高武,而不伏节死义,又为逆子谋,不可赦。”把这些官员全部下狱。
公元645年2月,李世民将兵十万御驾亲征,这是唐朝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初兵分两路,另一路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副大总管,张士贵、张俭、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弥射、姜德本、曲智盛、吴黑闼为行军总管,率兵六万从辽东进攻高句丽。一路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常何、左难为副大总管,冉仁德、刘英行、张文干、庞孝泰、程名振为总管,率水军四万,战舰五百艘,从水路进攻高句丽。李世民则率后备部队坐镇幽州指挥。
3月李勣军攻克玄菟城,李世民从幽州移师至北平坐镇,4月攻克盖牟城,李世民随后渡过鸭绿江和李勣会师于辽东城下,开始亲临前线指挥作战,5月攻克高句丽重镇辽东城,6月攻克白岩城烂缺。与此同时,张亮军渡海进攻高句丽,5月攻克卑沙城,因张亮所率是水军,不能深入内陆,故屯兵于卑沙城,等待指令。
8月,李世民率大军进攻安市城,安市城在高句丽名将杨万春指挥下,坚壁清野,顽强抵抗,唐军想尽一切办法和计谋,就是攻不下该城。
其时辽东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李世民便班师回朝。在撤退前,陈兵于安市城下,李世民很佩服守城将士的英勇,派使者赠给守将杨万春白绢百匹,作为嘉将,而杨万春亦登城再拜,对唐太宗表示敬佩和谢意。
此战,共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斩首四万,唐军士兵亦十之亡二,马十之亡八。在唐军死亡人数上,网上很多资料都说只有数千人,有的甚至说只有二千人,他们的资料都是互相抄袭,完全是胡说八道。
顺便提一下,大名鼎鼎的薛仁贵就在攻安市之战中崭露头角,李培告世民对薛仁贵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公元646年5月,高句丽王藏及莫离支盖苏文遣使谢罪,并献二美女,唐太宗没有接纳,把二美女送了回去。
自从第一次征高句丽失败,盖苏文日益骄恣,虽遣使奉表,但都是些敷衍搪塞之话,接待唐使者时倨慢自大,常派人刺探辽东边境情报,伺机侵略。唐太宗多次敕令不准进攻新罗,盖苏文表面答应,暗地里照侵不止。
647年,李世民又准备第二次亲征高句丽,大臣们不赞同皇上亲征,认为高句丽经上次之战,已经元饥中辩气大伤,如果派几支部队不停的骚扰他们,使他们疲于奔命,影响其耕种生产,几年内可令高句丽不战自败。唐太宗接受了太臣的建议,派以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发兵万馀人,乘楼船自莱州泛海而入。又派李勣将兵三千人,自新城道入。这两支部队以骚扰破坏为主,能攻则攻,不能攻就撤,换个地方再打,所到之处,毁坏农田,焚烧城镇村庄,达到一定的效果。
648年,又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将兵三万余人,乘楼船战舰从莱州渡海进攻高句丽,也是以骚扰为主,攻杀一阵便撤军。
就在这一年,唐太宗命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发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数百艘,并命陕州刺史孙伏伽、莱州刺史李道裕储好粮食器械在三山浦、乌胡岛,准备在649年发兵三十万,一举灭掉高句丽。
遗憾的李世民没有等到那一天,在649年4月驾崩于含风殿。二征高句丽之事也只好作罢。
唐高宗李冶即位。
公元655年,新罗再次告急,派使者来朝哭诉高句丽、靺鞨夺其三十六城,哀求唐高宗出兵救援。唐高宗于是派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师讨之,在新城城下大败高句丽兵而还。到了668年,复遣程名振、薛仁贵率兵攻之,未能克。
661年4月,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唐朝第二次派大军征讨高句丽,唐高宗李冶本想仿效父皇亲自率师东征,大臣不赞同,武则天也不准他去,所以没去成。这次任命任雅相为浿江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总管,萧嗣业为夫馀道行军总管,及诸胡兵共三十五路兵马水陆两路同时进攻高句丽。
诸军所战皆捷,苏定方部于8月就包围了平壤城,平壤毕竟是高句丽首都,筑垒多年,城坚甲固,粮食充足,苏定方部久围不下,到了662年暮春,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士兵惧寒,粮食又快吃完,苏定方不得不引兵撤退。第二次征讨高句丽,又以失败告终。
666年,高句丽盖苏文死,其子男生继莫离支之位,但真正的实权落在了子男两个弟弟男建和男产手,都不服男生,并且想谋害他,5月,男建自命为莫离支,发兵讨伐男生,男生不得已向唐朝庭求救,愿割地求降。于是唐朝趁此机会,第三次派大军东征。6月,派遣大将契苾何力、薛仁贵、庞同善、高侃,将兵征讨高句丽。9月,庞同善大破高句丽兵,并与泉男生部会合,唐高宗诏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
666年11月,唐高宗感到不放心,派经验丰富的李勣作为主帅,统一指挥辽东各军,667年2月,李勣率大军渡过辽水,九月,攻取高句丽军事前面几次未能攻克的军事重镇新城,668年2月攻克扶余城,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668年9月唐军诸道兵马会师至平壤城下,合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藏遣泉男产帅首领九十八人,持白旗来降,但莫离支泉男建拒不投降,率领本部兵马闭门拒守,幻想有奇迹出现。9月12日,高句丽僧信诚叛变为内应打开平壤城门,唐军冲入城中,男建自杀未遂,被俘获,后被流放到黔州(今贵州一带)。
至此,建国705年的高句丽棒子终为唐所灭。
到了唐朝末年,朝鲜半岛又有一个王氏高丽的国家出现,这个王氏高丽并非高句丽的延续,属另一个政权,到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这些都是后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