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秉烛而学文言文释义?以及“师旷曰:‘何不炳烛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许多人不太了解,来看看小峰的介绍吧!
秉烛而学文言文释义?
秉烛而学的意思就是点着蜡烛学习,必须学习刻苦勤奋。
秉烛,汉语词汇。
拼音:bǐngzhú
出自‘秉烛达旦’秉烛,
解释为;拿着点燃的蜡烛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是“秉”:以手持禾,是“拿着”“秉持”的意思。“秉烛”,具体来说是这样:“炳”,意思是“明亮”,如“春秋彪炳”。作动词,就是“点亮”。“炳烛”,就是“点蜡烛”:
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这是师旷劝晋平公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将暮,黯淡无光,没法再学。师旷说,天黑,点亮一支蜡烛不就行了吗?
2.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苦短,白天太短而夜晚太长,我们要好好利用晚上的大好时光,及时行乐,秉烛玩耍。买买买!吃吃吃!不要怕浪费,智者从来享受,傻屌才怕花钱。省一辈子,苦一辈子,你以为你能树立什么榜样吗?你留给后世的就是个笑话,你说你图什么?同学,你说“炳烛”和“秉烛”,有啥深刻的区别啊?实际上,前者的晋平公,恰恰是后者的先进代表。他是一个国君,一个贪图享乐、不务正事的国君,在位期间,加重赋税、修造楼阁、饮酒作乐,吃喝嫖赌,欠下了三点五个亿(并没有),到最后大权旁落了,才着急忙慌地请教老师。他说,“俺想学习。”师旷告诉他:“想学,什么时候都不晚。”那么,由此看来,“秉烛”就是错的吗?也未必,师旷是反对死板和拘泥的。《菜根谭》言: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情怡性;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深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