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发现雷利诺龙有哪些意义?的相关内容,许多人不太了解,来看看小芳的介绍吧!
发现雷利诺龙有哪些意义?
雷利诺龙是种小型鸟脚下目恐龙。身长60到90厘米,体重约10公斤,生存于早白垩纪(距今约1.12~1.04亿年前)。首次发现于澳大利亚恐龙湾。
在白垩纪,澳大利亚的恐龙湾还在南极圈里。那时南极圈里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但依然很冷,环境还是很恶劣的。
南极圈里会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出现。在极夜时,黑暗将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雷利诺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忍受黑暗与严寒,这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过雷利诺龙和所有生活在南极圈内的恐龙一样,生命力很顽强。
雷利诺龙视力在恐龙中是最好的,可能与它长期处在黑暗中有关。也许是为适应环境而进化的结果?
科学家发现,雷利诺龙头骨化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征,那就是它具有非常大的眼窝和后脑突起。这显示出它的视觉区域很广,当然,也有科学家认为,雷利诺龙可能有很好的夜视力,有助于它在极地里度过漫长的冬天。
雌性雷利诺龙样子很温顺,是位很负责任的“好妈妈”。小恐龙出生后雷利诺龙通常都会很好地照料它们,直到它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生活。这也是为环境所迫的:在寒冷的极地,刚出生的小恐龙是不可能独自存活的,所以必须由妈妈将其留在巢中抚养。
由于雷利诺龙长期生存在极度低温的环境下的事实,使许多地质与恐龙学家认为雷利诺龙是种温血动物。
经过以上事实分析认定:雷利诺龙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中生代时期澳大利亚的认识;对研究雷利诺龙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对古地质和古环境方面的研究也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实物资料。
雷利诺龙的发现不但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中生代极地地区的固有观念,而且还让人们了解到恐龙在恶劣的条件下仍然可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