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瓷器鉴定的方法有哪些(文物局可以鉴定古董吗)

古董瓷器鉴定的方法有哪些?

古董瓷器鉴定方法有:

1.看造型。

2.看胎釉。

3.看工艺。

4.看纹饰。

5.看彩料。

6.看款识。

文物局可以鉴定古董吗?

文物局是可以鉴定古董的,文物局有专门的文物鉴定中心,但是需要支付一定的鉴定费用,如果是国宝级的文物,文物局可能会建议你捐献给国家博物馆。

诚藏如何鉴定估价瓷器?

鉴定估价方法如下:

对瓷器胎土、釉色和彩料的认定,也只有对胎土、釉色和彩料进行综合判断,才可以最大程度地鉴别古董瓷器的真伪。

胎是骨,釉是衣,对胎土和釉色的鉴定最为关键。

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胎和釉在各个时期的特征。

元代的胎土在淘炼中不是很细腻,含有杂质,经过长时间自然的变化颗粒更明显,铁锈点和火石红斑都会带有沉着的色感。

明代早期的胎土则淘炼得比较细腻,结构也显得紧密。

明代中期胎土的淘炼则更为细腻,有了高质量的胎土才可以制作出如成化鸡缸杯等极为精细的作品。

明代至清早期、后期胎土又变得粗糙,并导致瓷器制作整体水平的下降。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

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

元和明代青花瓷器多数都为青白釉和小部分白釉,另外各种单色釉瓷器的釉面都特别肥厚润洁,以至于釉面结构也相当紧密。

清以后青花瓷器的釉面则有更多的变化,有青白釉、白釉、灰釉等,而且釉面的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变得稀薄和松软。

鉴定中对元、明、清瓷器的彩料也要有细微的分析研究。

如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斗彩、珐琅彩、墨彩和各类单色釉。

如青花彩料元代最有特色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

明代青花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永乐、宣德时期还用苏麻离青为主;成化、弘治、正德以国产的平等青为主;嘉靖、隆庆、万历大量使用进口的回青料;天启、崇祯浙料用的较多。

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分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

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了解各朝瓷器的胎土、釉色、彩料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去掌握鉴定的本质内容,寻找到各朝瓷器在胎土、釉色、彩料方面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也是为了更好的鉴定。

共性的特点就是器物经过长时间自然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物理性的转变特性,料深沉,光泽内敛有厚度,在整个器物的用色上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另外,各类釉上彩的彩料都有自然的润光从彩料深处溢出,光芒闪烁让人心动。

当然在瓷器鉴定中还是要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但从初始鉴定的角度来看,对胎土、釉色、彩料的认识应该还是最为关键的。

胎土都有结晶,有润光,结构相对紧密,有一种厚重感。

釉面温润如玉,有一种内在的宝光由里而外自然释放。

彩料的特点和釉面相似,青花瓷器的用料深沉,光泽内敛有厚度,在整个器物的用色上有浓淡深浅的变化。

另外,各类釉上彩的彩料都有自然的润光从彩料深处溢出,光芒闪烁让人心动。

当然在瓷器鉴定中还是要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但从初始鉴定的角度来看,对胎土、釉色、彩料的认识应该是最为主要的。

古董怎么用显微镜看,瓷器怎么分真假?

瓷器主要看瓷器表面的胎质,和气泡,用显微放大镜放大到300倍左右,能清晰的看到瓷器表面由于烧制形成的不规则的气泡,和纹路,但是如果是仿品的话气泡的分布就会呈现规则性,这主要是由于窑温的变化形成的,古代的窑和现在仿品的窑肯定烧出来的东西不一样,这是鉴定的一个方面。

借助放大镜能帮助我们分辨出古陶瓷的老化及裂变程度。

许多高仿真度的赝品在器型、纹饰、款识等方面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但对古陶瓷因年代久远而风化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反应是无法仿真的。

单凭肉眼观察,对陶瓷上细微的剥釉现象、开片等是很难看清楚的。

但用放大镜观察,就一清二楚了。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古董瓷器鉴定的方法有哪些(文物局可以鉴定古董吗)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